加入论坛 登录
大工酷儿论坛 返回首页

hippop1117的个人空间 http://dutcool.com/?1581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梅”与“叶” 两天电影总结

已有 387 次阅读2008-12-14 13:00 |

本来不想写了,但是还是有话要说。

这两天完全泡在电影院里了,一个是新玛特影城,一个是奥纳电影院。在新玛特看了《梅兰芳》和《女人不坏》,在奥纳看了《叶问》和另一遍《梅兰芳》。

《女人不坏》作为娱乐的商业片,其实也是有内涵的,不过今天不想多谈,只谈梅与叶。

昨天是12月13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70多年以前,南京发生的一切大家永远刻骨铭心。

其实这也是为什么我13日又重看了一遍《梅》,为了和《叶问》一起,为了用电影纪念这历史的悲剧。

其实《梅》与《叶》讲的是一个故事,只不过《叶》更像是《梅》中的一部分故事。同样的历史背景,同样的宗师身份。两位大师,都在用自己的力所能及去反抗侵略者的所作所为。

其实按照安排上,它们真的太像了。
同样是日本侵略,同样是有才之士,都是日本人想利用的,都是有一个日本人崇拜的,都是有一个犯了错其实是好人的,同样是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同样是抵抗无力。同样是去香港避难。

但是,它们与他们是不一样的。

叶师傅身怀绝技,咏春拳出神入化,能以自己的武力抵抗,可是架不住对方枪炮。梅老板只能靠自己蓄须与生病来抵制对方。叶问能靠自己所学出手,梅兰芳却不能用自己所长。

不过,他们的反抗一样有力,一样让人敬仰。因为他们都是不顾性命,为中华民族做反抗。

而两部电影也是不同。《叶》是讲变,从和平年代的隐士,到战乱时期的斗士,让人心生斗志;《梅》中战争这段讲的是品,是名伶优雅之品与高洁廉者之品,让人内心坚强。

在12.13这样的日子里看这两部好片,当真是感受所想完全不同。

故事各有利弊,表面上《梅兰芳》因为跨度很大,有些地方故事讲的不是很圆满,《叶问》只选了叶大师前期的故事,整体上细节较多,更像一个故事,而且有些手法比较新颖,但是没有脱离这类片子的套路,虽然精彩纷呈,却难让人多做笔墨。

今儿就只说《梅》吧,毕竟看了两遍,体会更深。

先在新玛特看过一场,不过3号厅隔音不好,加上接了几个要紧的电话,当时我就拍定了要重看一遍。

那天的状态我就说了:今年让我流泪的电影就是:李米和梅兰芳。(集结号是去年档期,暂不算在内)但第一遍看的时候也只是略留眼泪,本来打算第二遍多注意些布景和动作,谁知道第二遍看的时候哭的更凶。

我和大部分人的意见是一样的,前半部分这真是让人拍案叫绝。强忍着不想戏里的座儿那样大声叫好。

开篇,迁出一个全片的脉络——大伯的信,更简单的说就是“纸枷锁”,虽然有人这一设定有侵权之嫌,可咱们且不去管,只看电影。

新人余少群的表现让我有点惊讶,真的是把一个“比女人还像女人”的梅兰芳表现了出来,虽然是众人扶持,但是他扮戏后的定妆,当真是美!决定与十三爷爷打对台的时候,不失礼貌,又表现出大伯信中定义的“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虽然略有一点脂粉气,不过作为新人真的是很难得了。

十三爷爷(十三燕),我真得这么称呼。因为他当真让人钦佩。作为皇太后都得意的伶界大王,戏上的就不用说了。更让人感动的是他这份心。王学圻老师真是老戏骨了,入骨三分绝对可以有他。表面上片中他是“守旧”的代表,可就和十三爷爷自己说的一样:“我不守旧!”是的,其实他本身是很想求变的。最开始听邱如白演讲的时候,说他“轻狂”。其实不是不赞同他,而是不赞同他那过于激进的说法,他也注意到了当时畹华对于邱如白才能的仰慕,也看出了畹华心中也有求变的萌芽,随后真的是暗中助他。爷爷不想让畹华多接触邱如白是怕他把戏变的过了。

爷爷和畹华合作那场,其实爷爷之前肯定也想过改改妻子的戏,不然也不能马上领会出畹华找他是要说加身段的事儿。不过他说了:戏在我这儿。这其实也是一个纸枷锁。也是爷爷不能变的原因。后来爷爷知道了邱如白的信,也知道身段想怎么改,最后就是等看畹华第二天到底敢不敢改了。谁想第二天畹华当真改了!两人的戏一对上,台下叫好鼓掌声不断。

可是为什么下了台爷爷还要批评畹华呢。抛去爷爷说的“朝三暮四”,我认为中间有一个小小的面子问题,畹华听了谁的话的问题。

费二爷的一句假“吓唬”,却假戏真做,促成了打对台的局面。

爷爷应了。其实也是一种尝试。“输不丢人,怕才丢人”。你赢了,说明变革的时代到了;你输了,这时机还不成熟啊。

三场下来,爷爷竟然真输了。内心自傲的一面,加上倾家荡产的打击,被台下那赔了钱的犊子请来的流氓砸场子一刺激,爷爷是真的不行了。最后戏散了,爷爷等来了畹华,说穿了当初那场出神入化的对戏的真相,也让我瞬间得出以上的这些个猜想。虽然他当时没在世人中挣得伶人的“人”的尊重,却在观众心中得到永远的敬意。

随后的成亲戏,由于一样年度娱乐界大事而遭到剪裁,也让本片有了不连贯的感觉,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只怪这冠西害人啊。。。。

邱如白和冯六爷是梅兰芳智囊团的两个缩影。冯六爷是梅的靠山和贵人,也是他把梅兰芳与邱如白连在了一块,同时给予他资金上的后盾。从北平到美国,从上海到香港。一直陪在梅兰芳身边的冯六爷无怨无悔。为人正直的他也受不得邱后来的所为,与其就此决裂。英达的表演不温不火,和当年《霸王别姬》中的表现很像,加上角色安排,表演上无功无过。

与其相反的是孙红雷表演的邱如白,可以说是本戏中功高盖主的一位角儿。孙红雷今年的演技真是愈发闪亮了,他对戏的把握,对戏的痴迷,让他近年在影坛上步步高升。

开场的演讲,邱如白确实“轻狂”。留洋归来的他,受了新思想的变革精神影响,瞧不起死板守旧的京戏。可是看过一场梅兰芳的表演之后,他变了。他爱上了这人,当然,就像是他自己说的一样,这份感情是“干净的”,他爱上的是他台上的表演,台上的人。他写了信之后又假意不见人家,是他还不确定对方是否是可改造的材料,这一点上他和十三爷爷是一样的。直到他看到畹华真的按他说的改了戏,就完全的、死心塌地的和他一道了。他是疯狂的,为了梅兰芳连司法局长的位置都不要了,甚至气死了母亲。为的只是让梅兰芳的表演去到出神入化、国际第一的境界。改新戏,改布景,把西洋戏剧技巧引入京剧舞台,把梅兰芳推向美国乃至世界。可以说,没有邱如白,就没有一代大师梅兰芳。

可是他也是用功必有过的。他的过于喜爱导致了对梅兰芳的过度管制。“畹华没有几件事是自由自主的”。孟小冬的出现更让邱心中不安,把自己的心血、自己所爱的台上的表演就此付之东流,怕有人毁了梅心中的孤独,甚至不惜雇用杀手。后来为了让梅再度登上舞台,甚至弃掉国人尊严。他这两件过于爱而导致的过失,让梅和冯与他从此决裂了。

没错,他对畹华的感情真的是“干净的”,他爱的只是他的戏。听说梅不在唱戏,他甚至都没随着去上海。听说可以让他再度登台,甚至做了错事。都只因为他爱梅兰芳的戏。可是,他忘了一点,“梅兰芳是座儿的”。座儿都不认了,再好的戏,又有什么用呢。

梅兰芳、福芝芳和孟小冬的感情纠葛戏中与事实差距最大,,孟小冬虽仍是梅真正的红颜知己,却失去了明媒正娶的身份,成了碍其道路的小三。这点上一时让我有点不太接受。可是转念一想,当中有好多不好说和不清楚的事儿,几家后人都在,杜月笙的后人还给给剧组打过电话问:“听说你们要拍小姨什么事。”加上刺客事件因为警察将其射杀而成了悬案。面对重重压力,把罪过推给邱如白看上去确实是相对稳妥的方法。

黎明饰演的梅兰芳其实我不是特别满意的,当然还是可以看出他为此付出巨大努力,而且他与梅大师中年的形象还真有些接近。他唱游龙戏凤时的扮相也当真好看。只不过有一些地方也许是剧本和导演安排,略微有些文弱。除了抗日那段,存在感不是很强,那些没有主见。少了些审问时自己说的:“台下的梅兰芳是一个男人”的感觉。但是换个角度考虑一下,也许导演想要表现的就是这个——一个英雄,单有自己的才能是不够的。何况在伶人还被当作下九流的年代,梅兰芳更是需要留洋的邱如白的帮助

但是,黎明缺乏的,是有时候脸上和眼中缺戏。这一点他真得和晚辈周迅学学。

由于剧情的删减,导致黎明出现的时候,大家有那么点不太适应,而且扮戏较少,缺了几分梅兰芳的色彩。不过,对于与孟小冬之间的感情戏还算是不错。

和认识邱如白一样,认识孟小冬也是靠的冯六爷这条道。进门,不识孟小冬的梅兰芳与共撑一把伞,并以这伞为纽带,连起了两人的感情,可这伞却又是“散”,只这一物,便看透片中二人结局。

章子怡和孟小冬有很多性格很是接近的,一样的直言快语,一样的爽快性格。两人我都是喜欢的。也许在娱乐圈直言的章子怡不受记者爱戴,不过若是作为身边人,我喜欢和这样人交往,敞亮。

所以,子怡的本色表演是不错的。唯一的欠缺是她的眼神太灵了,扮戏的时候虽然是长须长袍,可是一双慧眼有暴露出她的精灵劲儿。孟小冬是演的了,可是东皇就差了点。

陈红演的较好了些,不过她应该是按着剧本自己演的,也可能是剧中选的场景特殊,陈红总和福芝芳差那么些,精明能干和快人快语是有了,可是其他的啊。。。还是有点制片人的样儿啊。

片中把真实中两位过门妻子的斗争换成了孟宅庭院里的小小纷争,俩人的戏都恰到好处,不温不火,谁也不得罪,也都表出了对畹华的一片心。这自然是导演对两家后人的照顾,不过也是极好的一个手法。

美国的表演是成功的。我有一个同学看完后问我:他们看的懂么?其实我同学忘了一点,那晚上的戏没有太多的文戏,多是武戏。舞蹈的动作和以一物代外物的表现形式,世界是共同的,艺术是共同的。如果您头一回看芭蕾,不也至于看成演员抽筋吧。光西方观众对东方神秘文化长期的好奇就够他们惊叹的了,更别提仅就靠表演和唯一露出的手与脸就能演的“比女人还女人”的国粹大师梅兰芳了。

接下来的日军的戏,我觉得有点过了。戏中扩大了梅兰芳的作用,审问的场景也有些把梅兰芳伟岸化了。记者会的戏才回到正题,同时也帮十三爷爷还了愿。

田中隆一这个角色还是不错的,虽然是敌人,却发在内心的敬梅兰芳。以自己的方式希望他重上舞台。只不过他忘了敌我双方的立场。可是为长官阻止调查梅兰芳而甘心开枪自杀的一片诚意却不能不让人为之动容。

为了拒演,扎针让自己伤寒。梅兰芳尽了力了。读过梅大伯信的邱如白,终于理解了梅兰芳内心真正的意愿:做一个凡人。让自己走出聚光灯,去掉纸枷锁。而且不单单是自己做凡人,而是让戏子都是凡人。不是下九流。

终局里,转身走去扮戏的梅兰芳,此时已不再是灯光下的明星,而是一个凡人。而台下的邱如白,看的不过是一个凡人如何在台上演出不凡的人生。

贯穿始终的是两样东西:纸枷锁 和 孤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纸枷锁和孤单。十三燕、梅兰芳、邱如白、冯六爷、福芝芳、孟小冬、田中,每个人都在演绎着自己的孤单,却又冲不破自己的纸枷锁。

有很多人说戏的改动太多了,就算是为了后人也不行,不还原诗史就别拍。大家想一想,戏中福芝芳说的很对:“梅兰芳不是你的,不是我的,是座儿的!”再怎么样,它也可以作为一个楔子,让这个对传统文化形将遗忘遗忘的时代,再次关注起那些人,那些事。

同样的,《梅兰芳》也是座儿的。是好是坏,还是得由得座儿来评说了。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加入论坛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工酷儿 ( 辽ICP备05000497号 )

GMT+8, 2024-5-3 04:20 , Processed in 0.35391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返回顶部